数年前去印山越国王陵参观,据讲解员介绍:王陵刚发掘出来时,墓室内壁的漆色还又黄又亮。这是上乘的好漆,说明越国时绍兴的制漆、用漆技术已经很成熟了。
原始的漆采自漆树,用利斧在漆树上砍一条缝,把河蚌壳嵌入缝里去,让漆树的汁液流入河蚌壳里。采下来的漆呈黑红色,经丝绵兜过滤后即成为“生漆”。“生漆”涂到器物上呈黑色,涂上生漆的器物不易腐烂。因此,绍兴人常用生漆涂在渔具、水桶、马桶的底部、寿材的外面,有的乌篷船的船篷也用生漆漆成黑色后再涂上一层桐油。
绍兴民间新制作的家俱木器,一般都要用“黄漆”。“黄漆”由生漆配以桐油,添加其他植物籽做辅料,经大铁锅猛火煎熬而成,其质量优劣全凭制漆师傅配方、掌握火候、观察锅内漆色变化等。好的黄漆漆在器物上娇黄锃亮,木纹清晰,尤其是一些祭祀用具,如筒盘等,底部是要写上字的,如某某姓氏某某堂专用某某人置之类,在白坯器具上写上字后再漆上黄漆,那字就像在玻璃里面一样透明。
那么,为何我们现在看到的古旧木器以荸荠色的居多呢?这有几方面的原因。首先,要漆成好的黄漆,不但漆的质量要过硬,而且与漆匠师傅的操作技术、操作时的气候、湿度都有关系,一般漆黄漆以黄梅天为最佳时节。因为黄梅天湿度大,气候不冷不热。黄漆涂到器物上时并不黄,而是呈暗红色,那黄亮的色泽是要经过半个月至一个月时间“开”出来的(所谓“开”,就是让漆器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的自然状态下慢慢地泛黄),但也有的“开”不出或“开”得不好,便成了嫩荸荠的那种颜色。
第二个原因是绍兴人崇尚“传代”,讲究节俭。请木匠师傅制作新家具,首先是要求牢固耐用,越牢固越好。白坯家具一般都是漆上黄漆。到儿子结婚成家时,父亲便把自己的家具传给儿子,并在黄漆面上漆上一层荸荠漆,家具又变成新的了。到孙子结婚成家时,儿子再把家具传给孙子,在家具表面用刀刮一刮,用砂皮纸打一打,再漆上荸荠漆,那家具又像是新的了。有的家具到底传了几代也说不清了,这在民间叫做“漆糊涂”。
绍兴的漆匠师傅其实可算半个书法家,尽管他们识字不多,但从老师傅那里练就一手写大字的硬功夫,从大户人家围墙上一米见方的“福”字,到当铺房屋般高的“当”字,以及酱园里比七石缸还大的大字,都是漆匠师傅随手“描”出来的,从店铺的招牌到庵堂寺观的匾额,那端庄古朴的大字也大都出自漆匠师傅之手。古时候名家是不随便题字的,尤其是用于商业性质的匾额,名家是断断不肯出手的。因此,漆匠师傅们用自己的双手丰富了绍兴漆文化的内涵。
|